▎第三日:下酒菜的首都 “潘普隆那 Pamplona”
*註:對,沒有第二日。畢竟所長寫得是美食導向的分享~沒吃到美食、又沒發生事件的那天就直接跳過囉!
「西班牙人習慣在下午1-3點吃”豐盛的午餐”、晚上8點去酒吧主要是喝酒配小點,不是吃菜。」

在超聖之路遇到的西班牙人這樣說著,但我與台灣夥伴在走進了這家有5000個評論,平均分數4.5顆星的Bar Gaucho 時,還是管他的點了滿桌下酒菜吃到飽。
畢竟我們可是每天負重10kg以上,步行20-30公里的朝聖者啊!熱量、給我飽肚子的食物熱量!


身為西班牙納瓦拉 Navarre 地區首都的潘普隆那,也被戲稱為“pintxos 首都” (下酒菜首都)。
每年春天潘普隆那的各大出名 bar 還會一起舉行 “下酒菜周 pintxo week”活動來坐實他們的名號。
2023年3月17日-3月26日的潘普隆那 “下酒菜周 pintxo week” 的各家”參賽”名物介紹 (看圖說故事囉):
你也可以稱這些下酒菜為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名稱 “tapas”,但西班牙北部城市都是管它們叫pinchos /pintxos的。
一起朝聖的西班牙南部人表示:「可能是因為叫pinchos聽起來比較高級,可以賣比較貴吧?」(笑)
但我後來在朝聖之路的後期,碰到另一位對吃食比較有研究的西班牙人則是有跟我解釋:
「南部的 tapas,通常會放在小碟子上吃,有點像是餐廳或bar把他們的主餐分小份一點,讓你點來下酒。
但在北部與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 pinchos ,通常是另外別出心裁製作的下酒菜,會用竹籤插著,或放在麵包上給你食用。
也因為這樣,所以有感覺比較高級的感覺。」
如果你想尋找該城市最棒的下酒菜bar, 可以繞著市區的Plaza del Castillo (城堡廣場) 為中心輻射出去來做搜索。
在城堡廣場旁的 Calle de la Estafeta (郵局街) 與 Calle de San Nicolás (聖者尼可拉斯街)上也是寶藏酒吧滿滿。
▎潘普隆那 Pamplona 特色飲食
那麼在這些 bar 裡,不容錯過的美食有哪些呢?
那就是各種外表炸得酥脆、內裡柔軟爆漿的pintxos組合。

跟台灣人一樣對炸物情有獨鍾,潘普隆那的pintxos 很多也是走這個路線。
你在之後的城鎮裡,就不太會看到這麼多的油炸下酒菜齊聚一堂了。
我在Bar Gaucho吃到了從用類似餛飩紙包了蛋與起司去炸的搭配、到用核果粿鵝肝去炸的搭配,樣樣精彩搔到台灣人的癢處,我們台灣人就是喜歡這種口感啊!



除了這些精彩的下酒菜,
當地的特色菜還有豬牛混合的香腸chistorra,
用水煮蛋、培根、米飯、番紅花等香料製成的白香腸relleno,
以及受巴斯克料理風格影響的 “蕃茄甜椒燉鹽漬鱈魚 ajoarriero”, 也就是把上一篇介紹過的巴斯克雞的雞腿排,換成在內陸保存較容易的鹽漬鱈魚。
▎罐頭美食的體悟
除了上述的油炸pintxos組合之外,
我覺得在Bar Gaucho最可以借鏡學習的料理手法,就是他們罐頭的用法。
西班牙的各種魚罐頭,從鮪魚到沙丁魚到緹魚都蠻好吃的,而且台灣也有人進。
以前我買這些魚罐頭回去,都是開一種搭配沙拉或是麵包吃,而在這次的朝聖之路上我發現:他們的bar 會一次開各種不同的罐頭、切碎堆疊在一起放在麵包上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鮮美下酒菜!
像是Bar Gaucho 的其中一款pinchos就使用了鮪魚、水煮蛋白、緹魚、罐頭紅椒切碎混合,再淋上紅酒醋醬做調味放在麵包上。非常美味。

▎第四日:機會、命運、暫停一回:海明威與 Café Iruña
奔牛節 (San Fermin) 是於15世紀就開始的當地區域活動,本來鮮為人知,直到海明威於1920年代描寫了這個活動後,才聲名大噪。
天主教聖者之所以成聖,幾乎都與殉道有關。聖者Fermin被殉道的方式,是被牛拖行至死,因此當地人就讓牛在街道上奔跑至競技場鬥牛的方式,來緬懷(慶祝?)聖者Fermin 的成聖。

除了美味的pinchos, 由於海明威的這層關係,潘普隆那這個城市誘惑了我們,在朝聖之路的旅途上中停一日。
不可免俗一定要拜訪的,就是海明威當時常拜訪、並在那寫出老人與海與其他小說的咖啡店Café Iruña



Café Iruña 完整保留了美好年代的建築特徵,一走進去就像穿梭時空回到過去,回到那時第一家有電力供給的店家。
幾乎所有的旅遊評論都說現在那裡的食物不怎麼樣,但我點了西班牙熱巧克力與西班牙吉納棒/油條churros – 沒有人能搞砸這個組合,沒有人能




現炸撒糖的吉拿棒沾進濃稠無奶又不會太甜的熱巧克力中,剛剛好~~
炸油條churros 不只可以拿來沾熱巧克力吃,也可以拿來沾咖啡吃,二者都是當地人常搭配的吃法。
*註:在朝聖之路的後半段,我又吃了次吉拿棒。我必須說….還是有人可以搞砸吉拿棒的-_-
Café Iruña的現炸吉拿棒真心做得很棒,推!
–
▎所長的潘普隆那第二日餐點與餐廳選擇:
不知道為何會取名 Sarria (朝聖之路接近終點最後100km 的城鎮名稱) , 但這家店的pintxos超豐富,實際吃完也覺得是家好店!這裡有豬牛混合的香腸chistorra, 但那天沒能點到 QQ
▶鰻魚苗沙拉
鰻魚苗沙拉。白色的魚苗放在翠綠的沙拉上,看起來超吸睛!

鰻魚苗 angulas 是巴斯克地區的特色菜,所以在潘普隆納也能吃到。
當大西洋裡的鰻魚小朋友向東洄游到西班牙時,會被漁夫撈起來吃,常被當成主餐旁的小菜,或是跟其他食物一起搭配出現,例如這道沙拉,或是做成pintxo下酒菜組合。
但後來跟西班牙人聊,我才知道曾經是佃農食物的鰻魚苗,由於過度捕撈變得稀缺且很貴,在很多在超市買到或者是比較便宜餐廳/bar吃到的鰻魚苗,都會是用魚漿 surimi 仿製的。
有點類似假蟹肉棒的概念,吃起來也有點那種感覺~
喔等下,還是我們從頭到尾吃了幾次都在吃假的?(答:是的)
總之,由於台灣沒人進口,我在終點聖地牙哥是買了個魚漿仿製的鰻魚苗回家當伴手禮啦~
▶牛排

雖說牛排是法國之路前半段的名物,但我在這次的旅程中點過幾次,都覺得不盡理想。
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我們偏好 “肉厚”、”油多”、”軟嫩” 的美式牛排吧?
西班牙北部的牛排普遍較薄且肉質偏硬,不論是在庇護所或是餐館裡點到的都差不多。
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一直沒琢磨出,要如何跟英文不好的服務生詢問能不能點”厚片” 牛排的關係?
▎教堂庇護所
還有,潘普隆納的庇護所前身是教堂,相對於我們居住的,沒有熱水、室內不通風又臭氣熏天的另一個庇護所,簡直是五星級飯店!


如果說在這趟朝聖之旅中,美食與歷史文化都是我出發前就有所期待與學習的
那各種惜福感恩的心,就是在這趟旅程中我獲得最珍貴的額外珍寶之一
不管是看到庇護所洗澡間額外加裝的防噴門簾、還是不小心偏離軌道時被熱情的居民指正
都讓人甘心
ps. 由於在潘普隆那多停了一天,所以路上遇到的朝聖者完全換了一批。
命運為所長帶來的,是一批如同所長家人般存在的朝聖者朋友。雖然在短短幾日的相會後又因為中停四散,但已足以讓所長淚灑朝聖之路。
“GOOD PEOPLE, IF YOU THINK ABOUT IT A LITTLE, HAVE ALWAYS BEEN CHEERFUL PEOPLE”
Ernest Hemingway
▎本節美食學習應用重點:
- 以後下酒罐頭可以多買幾種不同的來做混合、營造層次!
- 如果說鰻魚苗很多時候是魚漿製品,那是否代表我們拿蟹肉棒撕開放在沙拉上,也能創造類似的美味!?
Buen Camino!
食色天然香料研究所/所長 FiFi
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延伸閱讀
- 本系列上一集:朝聖之路美食旅行系列 (1):從聖約翰步行道 Saint Jean Piede de Port 開始翻過那座山吧!
- 你知道海明威也是個美食家嗎? 一起來看看海明威寫的漢堡食譜!
- 本系列下一集,一起來看看所長在朝聖之路上的野生香料採集作業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