▎第十二、十三日:Burgos 布爾戈斯,西班牙的血腸區
你玩RPG(電玩角色扮演遊戲Role-playing game) 嗎?
在走朝聖之路時,我一直有自己在玩真人大型RPG的錯覺。
在步行時遇到岔路,要尋找能指引你方向的黃色箭頭。
黃色箭頭一下會出現在牆上、一下在地上、有時還會在山路中以石頭排列的方式出現,非常趣味。
在步行時也經常會碰到吟遊詩人,不管是帶著吉他還是烏克麗麗,這些歌者都會在小酒館休息時,時不時彈唱一番。

這一日,我們進入了霧氣瀰漫的松針山區道路 Alto de la Pedraja.

對中古世紀的朝聖者來說,這可是最危險、土匪最為橫行的道路之一。
當然,到了現代,松針林不再代表著土匪可以藏身於暗處,
只代表著在連日烈日曝曬後我們終於有了遮蔽物,雖然那天大霧迷漫也不需要遮蔽。
比較神奇的部分,是當我們穿越了森林與迷霧之後,聽到了耳邊傳來了頑皮豹的主題曲。
「頑…..頑皮豹!?我有沒有聽錯?」
繼續前行,印入眼簾的是一個在太陽下隨音樂忘我扭動身軀的中年男子,旁邊充斥著一些簡單用樹幹搭建的桌椅、還有鮮豔的壓克力顏料與各國國旗。

對,踏入這個領域,就連太陽都開始出來了。
男子指著他桌子前方的糕點,還拿出了一個大西瓜詢問「你們要吃嗎?」

「我的天,這裡簡直就是電玩RPG裡的儲存恢復點概念嘛!」我忍不住嘟噥了一句。
「??」
不過這顯然太宅,沒有人能給我回應。
–
跟男子借了畫筆,與友人一起在樹幹上畫了那上頭的第二面台灣國旗後,我們正式進入了西班牙血腸的區域:Burgos 布爾戈斯周邊。



在宣告要去走朝聖之路後,所長有走過的朋友都紛紛私訊「到Burgos那附近後,你一定要去吃血腸!」
想像一下,讓時空回到古早還沒冰箱的西班牙小鎮。
全村的人在秋收時齊聚一堂來宰殺那珍貴的豬隻,在享用新鮮肉品的同時,也將它全身上下的每一個部位都物盡其用地用香料保存醃製,從充滿紅椒粉氣息的肉腸chorizo、帶熟成香氣的火腿jamon、到連豬隻血液都不放過的西班牙血腸morcilla (發音:莫西亞)….
雖然離大城Burgos還差了一天的路程、約20多公里,但餐廳與庇護所都已經開始陸續出現血腸啦~
–
西班牙的血腸對台灣人來說,其實並不陌生。
撇除那充斥暖香調的香料調味與脆脆的腸衣,其實血腸就是西班牙版的豬血糕嘛~~
台灣豬血糕是在水裡煮得軟Q軟Q的,調味靠醬汁花生粉與香菜。
西班牙的血腸則是用橄欖油煎得兩面脆香,風味靠內裡本來就有的香料調味,醬料可有可無。
他們口耳是這麼相傳的:「好的西班牙血腸,要順口、充滿油脂、與辛香料。」
西班牙血腸是由豬血、米、豬油、洋蔥、辛香料與鹽組成的。
常用的香料有:香甜的紅椒粉、充滿胡椒與木質調氣息的地中海奧勒岡、帶點甜蜜與杏仁風味的肉桂、與一點點帶著煙燻氣味的丁香。
我個人在路途上吃了幾次後,發現自己沒那麼喜歡洋蔥放很多的血腸。

血腸裡豬油自身的清甜(請回想一下豬油拌飯),在洋蔥量多時很容易被蓋過。
而偏暖甜辛香的調味,則可進一步帶出豬油與豬血結合的那種香甜~
我特別喜歡自己在抵達Burgos前一日中午吃的那盤血腸。
少少的洋蔥與巧妙的甜椒粉、大量白胡椒、與肉桂香甜的結合,我愛了,真的愛了!
血腸除了乾煎,還能被拿來與西班牙的國民鹹早餐- tortilla 馬鈴薯蛋餅結合。
(墨西哥的tortilla是玉米餅,別搞混:P)

我也真的是只有在這一區有看到血腸馬鈴薯蛋餅,走出了這一區就再也沒看到如此肉多的蛋餅了啊~~
這對於朝聖者來說,絕對是個加分加到爆的存在。
血腸也會被拿來製作燉煮物。這個吃法我則是在180公里後里昂的某個小酒館吃到。它被與豆類以及肉末燉煮得濃稠濃稠,淋在薯條上當成tapas供應。

▎墨菲定律與包袱的捨棄
他們說,全長近800公里的朝聖之路法國段,大致可以被切分為三段。
從法國起始點的 “聖約翰步行道Saint Jean Piede de Port” 到”布爾哥斯Burgos”,是第一段的”體能鍛鍊之路 the physical way.”
在體能鍛鍊的道路上,我與台灣旅伴所遭遇的最大考驗,就是那超重的背包。雖然在出發前我列了一份”攜帶物品”的excel表,並把所有物品都一一秤重紀錄來做取捨根據,但在打包完成加上飲用水後,那個背包還是有10公斤之重啊!(路上探聽到的平均包袱重量為6kg上下)

於是,在經歷了12日的重量與酷曬折磨後,我們在進布爾哥斯Burgos的前一日,毅然決然地把背包裡”自認為”再也用不到的睡袋、防雨外套、與化妝品們一股腦地在當地郵局寄出直達終點聖地牙哥,以減輕背包的負重。
某種程度上,也算是捨棄了”包袱”。
在往後的道路上,我的確是沒有再”思念過”我的化妝品包。
在城市中覺得必備的每日妝點家當,在這條道路上反而顯得累贅。
本來以為自己會因為素顏亂髮而羞於見人,卻意外發現其實笑容才是最好的化妝品,甚至有人對我說了「我忘不了你的笑。」

真誠,是在這條路上最吸引人的特點,而不是外在的裝扮。
不過…..在寄出物品的隔日,我們就遭遇森林大霧、還有陣陣冷風吹到頭痛。
這不是墨菲定律,什麼才是墨菲定律!?
在之後的旅程中,每當我們走在高山上簌簌發抖,與晚上11點被安排在餐廳的戶外桌時,都再三思念那些被寄出的衣物….不過,人生總是這樣,不來點風雨,你無法體會到下一個瞬間的柳暗花明啊~
▎La catedral de Burgos 布爾哥斯大教堂
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”布爾哥斯大教堂 La catedral de Burgos” ,是朝聖者之路上一個重要的景點。

動工於西元1221年,它是西班牙第一個使用法國哥德式風格/技法(Gothic)建造而成的天主教教堂。
與其他中世紀較低矮的半圓拱羅馬式建築(Romanesque)教堂相比,哥德式建築有著高聳入雲端的尖拱型屋頂、較薄卻又更堅固的牆讓更多的開窗變成可能,於是也造就了絢爛彩繪玻璃的裝飾開始流行。


在天主教與基督教中,光是神聖的代表。
像哥德式建築這樣能讓光線大量進入建築內部的技法出現時,布爾哥斯能擁有全西班牙第一座哥德式教堂的這件事,真是說有多風光就有多風光。


教堂頂部除了有如威尼斯蕾絲織品般細緻漂亮的大衛之星裝飾雕刻,還有16世紀時被安裝在牆上的整點報時人偶”papamoscas.”

Papamoscas是一種會把嘴巴張開等待昆蟲自己飛入的鳥,人偶在搖鈴報時的時候,嘴巴也會跟著一張一合因而得名。
而在朝聖之路沿途鄉鎮看了無數羅馬式建築教堂的我,在布爾哥斯大教堂印入眼簾的第一瞬間,下巴也是跟papamoscas人偶一樣大大地掉下來。
那個掉下巴的反應,除了是來自於被眼前白色教堂的絢麗給震撼,也來自於看到沿路打招呼的熟面孔們。
在沒有約定的狀況下,於同時間同地點不期而遇地大會合,那驚喜感真不是蓋的!

「喔嗨嗨嗨!你們也到這裡了?」
「是啊,昨天都沒看到你們,你們去哪啦?」
.
.
.

在一陣寒暄與歡樂地拍了大合照後,大夥決定當晚必須一起趴踢狂歡,並各自邀請所有在道路上碰過面的人一起參與,也為要在這一站離開的英國朝聖者愛麗絲送行。
我與愛麗絲的正式交談發生在我吃到”最喜歡版本血腸”的那一餐。
愛麗絲是一位到烏茲別克做英文教師的英國人,熱愛山脈、冒險、大自然,也有一顆溫柔且充滿智慧的心,與對他國文化的好奇與敬重,也不吝於發掘他人的優點並給予鼓勵與讚美。
跟她交談的經驗會讓你感到如沐春風,如果可以的話,我真希望自己能早幾日認識她,並從她那觀察學習更多待人處事的方式。
▎放飛自我的朝聖者們
這個在布爾戈斯發生的朝聖者酒館派對,進行得很有西班牙人的風格。

下酒菜不是重點,喝酒才是重點。
於是西班牙主揪安荷所點的下酒菜明顯不夠。每次只要菜上來,就會被其他非西班牙人的餓死鬼朝聖者們搶光光,大夥都嚷攘著「不夠吃!」
這個趴踢,進行得很有義大利人的風格。

愛炒熱氣氛的義大利人拉婓爾拉開了嗓門,開始進行一場”全世界都是我的KTV包廂“的大型帶動唱活動,還教大家如何用桌上的餐巾紙折出玫瑰花來互贈對方、贈愛麗絲。
由於我可以感受到拉婓爾對愛麗絲的明顯好感與依依不捨之情,所以多為他們二人交談的瞬間拍了許多照片,私下傳給拉婓爾讓他留念。
–
「我覺得朝聖者之路,就是關於我們一路上所認識的人,與party.」酒酣耳熱之際,義大利的簡納洛這樣跟我表示。
簡納洛是一個長期練習鐵人三項的男子,一路上我們會聊一些馬拉松的話題,還意外得知了他有買台積電股票(!)
「等下,我以為朝聖是關於歷史遺跡與教堂巡禮!?」我看著整場鬧哄哄的朝聖者們,感覺自己好像來錯了地方。
「所以我們義大利語有一個說法,將這種情況稱之為”惡魔的聖水”,意思是善惡交織的美好。」
於是我們就一邊喝酒,一邊把歌一首接著一首地唱,還配合拍桌打節拍,唱到…..小酒館老闆崩潰地出來吆喝制止。

很懂”擒賊先擒王”的概念,因為他一出場就直接盯上在左邊角落帶頭唱的拉斐爾
–
或許你會想
“你們這群朝聖者會不會太自我放飛了點?”
那也請你聽聽看二則西班牙餐廳老闆自我放飛的故事。
在我與愛麗絲正式交談的那一餐,愛麗絲向餐廳老闆點了哈密瓜。老闆表示哈密瓜沒了,卻為後來才加入餐桌的我送上火腿哈密瓜。

愛麗絲:「!?!?」
在另一天的某家庇護所餐廳,我們一行人莫名想吃西班牙海鮮飯。
沒想到飯點了半個小時都不來,於是我們輪番在廚房口偷窺老闆在幹嘛,結果被老闆嗆了一句「你的飯要二年後才會上菜啦!」
直到後來,我們才發現應該是餐館的西班牙海鮮飯盤不夠,老闆要等其他朝聖者把海鮮飯吃完,才能收盤製作……..但沒想到我們這一票人幾乎都互相認識,吃完飯的也因為愛聊天的關係,都坐在那就著空盤死不離開。
你說,放飛自我的風氣是否會傳染?
▎本節美食與香料學習重點
1.紅椒粉、奧勒岡、洋蔥、白胡椒、與肉桂跟西班牙血腸很搭,那他們跟豬血糕應該也很適合搭配。
或許回來買塊豬血糕,拿豬油或氣炸鍋炸炸再灑點上述香料,在台灣也能重溫西班牙血腸的美夢!?
2.之前有提過,西班牙海鮮飯paella 其實不是西班牙北部法國之路的 “特產”,而是西班牙東海岸瓦倫西亞的特色菜。
之前沒提的是,把paella翻譯成”海鮮飯” 其實也不對,應該直接翻譯成”西班牙飯” 就好,因為在瓦倫西亞,還有很多沒有放海鮮的paella種類。
這個知識點,是我被後來在道路上認識的、從瓦倫西亞大區來的西班牙人文森特耳提面命一定要寫出來的事。
特此通知。
「不要再說paella是海鮮飯了!!那就只是飯而已,就是飯而已!」
「呃…..好的,好的。那如果我之後去瓦倫西亞,你有推薦把這個飯做得特別好的餐廳嗎?」
「我媽做的最好吃。」
…….
以上
食色天然香料研究所/所長FiFi
Buen Camino!